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,主要研究能量与力的关系。它起源于自然万象,一直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命史。下面列举了各时期的力学发展大事:
力学大事记
公元前1000多年
中国商代 铜铙已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,并有五度谐和音程的概念
公元前1000~前900年
据《庄子·徐无鬼》记载,已知同频率共振
公元前4世纪
希腊 亚里士多德解释杠杆原理,并在《论天》中提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
公元前4世纪
中国 墨翟及其弟子解释力的概念、杠杆平衡,对运动作出分类
公元前3世纪
希腊 阿基米德确立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
公元100年左右
《尚书纬·考灵曜》提出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,人在船中不知船在运动的论点
公元132年
张衡 制成地动仪,其中有倒立的“都柱”能测地震震源方向
公元591~599年
隋 工匠李春 建成赵州桥,采用37.4 米跨度的浅拱结构
公元1000年左右
阿维森纳 计算传给物体的推动力;比鲁尼 提出行星轨道可能是椭圆而不是圆
公元1088年
沈括 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录频率为一比二的琴弦共振
公元1092年
苏颂和韩公廉 制成水运仪象台
公元1103年
李诫 在《营造法式》中指出梁截面广与厚的最优比例为3:2
公元1500年左右
达·芬奇 讨论杠杆平衡、自由落体,作铁丝的拉伸强度试验,研究鸟翼运动,设计两种飞行器,认识到空气的托力和阻力作用
公元1586年
S.斯蒂文 论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。他和德·格罗特作落体实验,否定亚里士多德轻重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的观点
公元1589~1591年
伽利略 作落体实验,其后在1604年指出物体下落高度与时间平方成正比,而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;伽利略用斜面法测重力加速度
公元1609年
J.开普勒 在《新天文学》中发表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;同书中用拉丁字 moles 表示质量;1619 年他在《宇宙谐和论》中发表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
公元1632年
伽利略《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》一书出版
公元1636年
M.梅森 测量声速和振动频率,提出乐器理论;他介绍罗贝瓦尔关于一种秤的平衡条件
公元1637年
宋应星 《天工开物》刊行
公元1638年
伽利略 发表《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及数学证明》系统介绍悬臂梁、自由落体运动、低速运动物体所受阻力与速度成正比、抛物体、振动等力学问题
公元1644年
E.托里拆利 发现物体平衡时重心处于最低位置
公元1653年
B.帕斯卡指出容器中液体能传递压力
公元1660年
R.胡克 作弹簧受力与伸长量关系的实验。1676年以字谜形式发表力与伸长量成比例的实验结果,1678 年正式公布
公元1673年
C.惠更斯 在《摆钟论》中提出向心力、离心力、转动惯量、复摆的摆动中心等概念
公元1680年
E.马略特 从梁的弯曲试验中发现弹性定律
公元1687年
I.牛顿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刊行,系统地总结物体运动的三定律并正式提出万有引力定律;书中还给出流体的粘性定律和声速公式;P.伐里农给出力矩定理
公元1699年
G.阿蒙通发现摩擦定律
公元1765年
欧拉 导得刚体运动学方程
公元1773年
C.-A.de库仑 发表梁的弯曲理论、最大剪应力屈服准则等研究结果
公元1777年
J.- L.拉格朗日 提出引力势和速度势概念
公元1781年
库仑提出并应用摩擦定律
公元1782年
P.- S.拉普拉斯 得出引力势所满足的微分方程
公元1784年
库仑 用扭秤测电磁力,确定金属丝扭矩与转角的关系,建立静电力与距离的平方反比律
公元1784年
G.阿脱伍德 用滑轮两边悬挂物体的办法测重力加速度
公元1788年
拉格朗日《分析力学》出版
公元1798年
H.卡文迪什 用扭秤测万有引力常数
公元1799年
拉普拉斯 的《天体力学》开始出版
请登录后评论~